大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8月,洪武大帝朱元璋所依赖的猛将徐达,凭借出色的军事策略,兵不血刃地攻占了元朝的都城大都(今北京)。元朝的末代帝王元顺帝被迫逃亡至上都(今内蒙古锡林郭勒),元朝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,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北元政权。尽管北元失去了中原控制,但依旧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,尤其在蒙古草原的岭北行省与辽东辽阳行省,其实力不可小觑。与此同时,高丽朝鲜也与北元保持藩属关系,云南地区依然在效忠北元的梁王控制之下。面对这一局势,虽然大明已建立起了政权,但其北方边疆的安全形势仍然严峻,难以掉以轻心。
至洪武二年(1369年)春,朱元璋为加强对北元的打击,命令常遇春为总指挥,李文忠为副将,率领大军进攻北元,目标直指元顺帝的新都上都。常遇春,作为大明开国名将,与徐达并驾齐驱,勇猛异常,且以擅长机动战、歼灭战著称。他的进攻如猛虎下山般势不可挡,很快击溃了北元军队,成功攻占上都。元顺帝不堪重负,再次被迫逃亡,最终死于逃亡途中,至此北元政权失去了最后的依托。
常遇春率军攻占上都后,计划继续西进,准备与徐达会合,共同攻占北元在西北的战略重镇——庆阳。途中,常遇春途经开平时,因马失前蹄而不幸病逝。此时,大军正处于远征途中,主帅暴毙,士兵们心情动荡,军心浮动,局势异常危急。就在此时,李文忠挺身而出,临危受命接替常遇春指挥大军,继续向庆阳进发。李文忠同样是大明开国的名将,他在长途奔袭中屡建奇功,善于迅速集结兵力并打击敌人。李文忠带领明军经过雁门关时,迎战北元军并取得了辉煌胜利,他俘获敌将脱列伯,斩首万余人。接着,他与徐达会合,共同合力进攻庆阳,一举肃清了北元在甘肃、陕西一带的残余势力。
展开剩余59%到了洪武三年(1370年),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了对北元的进攻,将徐达任命为征虏大将军,李文忠为征虏左副将军,再度集结军力征讨北元。此次,两名大将兵分两路,分别展开进攻。李文忠带领10万大军从野狐岭出发,途经长途奔袭,成功全歼了兴和的北元守军。通过俘虏的口供,李文忠得知元顺帝已死,元昭宗爱猷识里达腊继位,而他正停驻在应昌(今内蒙古赤峰)一带。应昌距离兴和有千里之遥,但李文忠决心速战速决,依兵贵神速的原则,挑选出10000名精锐骑兵,亲自带队,士兵们每人携带20日粮草,迅速进发前往应昌。而主力军则由副将带领,逐步推进,扫荡北元残余力量。
经过十多天艰苦行军,李文忠如神兵天降般抵达应昌城下,展开进攻。北元守军根本没有预料到明军的迅速到来,面对李文忠的猛烈攻击,毫无抵抗之力。明军破城而入,元昭宗爱猷识里达腊在卫队的护送下仓皇逃离,而其他北元官员和王公贵族则未能逃脱被俘的命运。明军成功俘获了爱猷识里达腊的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众多后妃、宫女、王公、将领、官员数百人,连同宋元玉玺金宝十五,并俘获北元军民5万余人,牛羊百万头。整个漠南地区的北元势力几乎被一扫而空,这场战斗被称为应昌之战,也称应昌大捷。
应昌之战是自安史之乱以来,汉人军队时隔六百多年后首次在草原上取得的辉煌胜利。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大明军队的士气,也使北元在漠南的影响力彻底瓦解,从而有效保障了大明北方的安全。李文忠因其在此战中的杰出表现,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,成为仅次于徐达与常遇春的大明开国第三名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配资-配资平台炒股票-配资短线炒股-第一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